原标题:编织出扎根乡土的文化空间
浙江建成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
在农耕博物馆体验当地最本土的水乡粮仓,在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见证20世纪农村生活的美丽图景,在传梭博物馆感受“岁月如梭”的千年纺织技艺……
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列为试点。同年,浙江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的目标。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共76家博物馆入选。截至目前,我省已建设完成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实现市、县全覆盖,涵盖民俗风情、科普教育、非遗体验、特色产业等多个主题。
这些与群众“零距离”的乡村(类)博物馆,是如何传承乡村在地文化、展示地方文化内涵的?浙江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创新实践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深入挖掘,活化本土文化
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的刘女士平日最喜欢的去处,就是离家不远的福全农耕博物馆。她常在书吧望着窗外的六个土圆仓,结合展馆内沙盘场景,畅想这座粮仓曾经在丰收季时的繁荣景象。
福全街道徐山村村干部曹小文介绍:“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量8000人次左右,不仅是本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周边游客常去的网红打卡地。”上世纪70年代初,徐山村沃土良田成片。福全农耕博物馆对徐山村老旧粮仓进行改建,让房式仓和土圆仓的建筑结构呈现沧桑风貌,以历史的厚重感诠释“农耕是福”的深刻内涵。
放眼全省,各地的乡村(类)博物馆积极盘活本地文化资源,利用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旧址、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开办乡村(类)博物馆,有效将闲置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凸显乡村(类)博物馆的在地性特色。
泽雅传统造纸,孕育了温州独特的纸山文化。瓯海区唐宅村的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通过视频、流程演示等形式,将泽雅传统造纸中腌刷、捣刷、捞纸、分纸、晒纸等17项古法造纸工艺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观众能亲眼看见活态的泽雅古法造纸技艺,体验从纸浆生产到抄造纸张的全过程。一位村民说:“看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受到重视,心里别提多暖了!”
浙江各地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乡村(类)博物馆,以藏品展陈留存“消逝的记忆”。不少地区还创新“实物展陈+场景还原+非遗展演”模式,构建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传承链。如湖州市长兴县以非遗“岕里婚庆”民俗为基础,打造520米沉浸式婚庆博物馆,观众既能观赏历代婚庆展品,还能体验从许亲到成亲的全套礼仪,让特色传统文化“活”起来。
科技赋能,文博资源下沉
走进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立春文化展示馆,序厅处运用全息技术,打造出光影沉浸、竹林阵阵的春天景象。
再往里走,一幅《九华春景图》数字长卷,结合民间剪纸、余东农民画等元素,融入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等,将立春文化与春色美景相融,重现迎春祭春之风。
环顾整馆,还有地面互动、文字瀑布、光影庭院……通过多种科技手段,观众可沉浸式体验中国“二十四节气”和当地非遗“九华立春祭”。九华乡妙源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海根说,这里是目前衢州市科技体验感最强的文化展馆之一,“我们深挖立春文化内涵,将自然景观、文化资源、数字科技交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科技赋能现已成为乡村(类)博物馆建设标配,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认为,以数字技术辅助基层文化服务场景,能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精准供给与高效触达。如浙江乡村(类)博物馆正在开发的数字导览系统,将运用AI讲解、藏品定位分析等技术,将分散的乡村(类)博物馆串联成“文化走廊”,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博服务。
此外,优质文博资源也通过乡村(类)博物馆直达基层。浙江省建立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博物馆学会乡村(类)博物馆专委会、乡村(类)博物馆联盟等平台。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乡村(类)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对帮扶的32家乡村(类)博物馆共42名讲解员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日常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多次融入乡村(类)博物馆展览展示,举办“美美与共·国丝与乡村(类)博物馆”等多项活动,邀请乡村(类)博物馆馆长到馆开设竹编工艺等相关课程。
“我们成立由高校、省市博物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一步发挥国有博物馆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优质博物馆与乡村(类)博物馆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表示。通过讲解员队伍培育、展陈指导、联合办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实行点对点结对帮扶,不断提升乡村(类)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引领乡风,赋能乡村振兴
在浙江的广袤乡村,星罗棋布的乡村(类)博物馆正成为激活乡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引擎。它们不仅守护着乡愁记忆,更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
在宁波市奉化区,青云村史馆里陈列着本村优秀家风家训,引导村民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治理共识;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马仙故里馆将非遗与基层治理结合,设立马仙调解室等便民阵地。乡村(类)博物馆,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乡村(类)博物馆的蓬勃兴起,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在湖州市吴兴区,“太湖溇港”乡村(类)博物馆群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通过积极打造文化IP与产业链,与周边景区、民宿、餐饮、文创等深度融合,乡村(类)博物馆群形成集乡土展陈、民俗活动、手工体验、特产展售于一体的多元业态,吸引大量游客。
浙江各地还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合力,确保地方群众成为乡村(类)博物馆的直接受益者。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乡村(类)博物馆集群,2024年旅游收入增幅近60%。其中的传梭博物馆,因其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成为热门研学基地,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拉动了周边民宿和农家乐增收。
浙江乡村(类)博物馆正以文化为纽带,编织出扎根乡土的文化空间,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精神共物质丰盈。未来,浙江将书写更多“博物馆+”的生动故事,让每一座乡村(类)博物馆成为直达基层的文化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