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
新闻热线:025-84707368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快报

主题乐园的进阶之道

发布日期:2025-08-25 10:14:23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陈娴
分享到:
核心提示:日前,确定落户上海锦江乐园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即将进入建设阶段的信息获公示。

  日前,确定落户上海锦江乐园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即将进入建设阶段的信息获公示。上海市民可前往游览的主题乐园将再添新选择。

  一时间,“上海的主题乐园是否太多了”受到热议。记者在现场走访中发现,与其追问“一座城市需要多少座主题乐园”,不如一起来探讨“怎样的主题乐园有望吸引人们一去再去”。

  告别轧闹猛和走马观花

  “这里的好多游玩设施,简直和名古屋乐高乐园里的一模一样。”站在上海乐高乐园门口,刚度过充实的一天的四年级小学生呦呦一边熟练地翻阅着乐园导览图,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呦呦爸爸认为孩子“所言不虚”。他告诉记者,呦呦3岁时就在父母的陪伴下游览了开业于2017年的名古屋乐高乐园。虽然当时由于年龄和身高限制,很多项目无法参与,但“玩上一两天不是问题”。“现在不少城市里的孩子是玩着乐高积木长大的,乐高专卖店又是很多重要商圈、大型商场的标配。乐高的IP虽不及迪士尼的丰富,但对于2—12岁的孩子来说,看到自幼把玩的积木王国在眼前变为巨大尺寸下可触可感的现实,化身可游玩、可体验的设施或项目后,还是充满了吸引力。”呦呦爸爸说。

  由于入住乐高乐园酒店带来的便利性,呦呦一家计划在乐高乐园逗留两天左右的时间。已经在乐园“泡”了一天半的呦呦告诉记者,爸爸已经和他约定好,未来几年争取带他去世界各地的乐高乐园体验一番,“顺便再游览一下乐园所在的城市”。说起这幅近在眼前的“蓝图”,呦呦的眼神里充满了向往。

  记者在乐园里看到,如今的孩子小小年纪已是游览主题乐园的“熟手”。翻阅地图、看天气决定先玩哪个区域、看队伍长短判断先玩哪些项目……俨然时间管理大师。这些行为习惯甚至可以说是“行动模式”的养成,与近年来“去主题乐园玩渐成家庭亲子游标配”不无关系。

  记者路遇不少上海家庭,他们除了早早地带孩子多次游览过迪士尼乐园、海昌海洋公园等本地知名目的地,对上海以外的“乐园系”也多有涉猎,对“长隆系”“方特系”等知名主题乐园品牌青睐有加。

  近年来,亲子酒店的走俏更使“吃喝玩乐一站式搞定”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从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到“孩子尽兴、大人轻松”的贴心服务,人们在追求极致性价比、尽情舒展身心之余,找到了不少务实的文旅优选。

  相比城市主题乐园初起的20世纪90年代,一部分家庭已经主动走出“轧闹猛”“走马观花”的心智惯性,选择与个人身心特点、生活方式、审美品位更契合的乐园体验模式渐成主流。

  把“迭代”刻入基因

  2009年,那时上海世博会尚未举办,长期研究我国旅游业与休闲文化发展的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娄嘉军教授向记者预言:国内的主题乐园即将走过漫长的转型期,迎来“第二春”;进入成熟期以后,主题乐园的突破关键在于管理,活动设施高科技化、活动体验特征进一步强化;随着“旅游+地产+休闲”的主题消费链形成,投资方将运用主题社区的整体盈利盘活资本和各种社会资源,打造更符合民众需求、文化内涵更具深度、产品黏着度更高的休闲品牌……

  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预言一一应验,迪士尼乐园、乐高乐园等闻名全球的休闲品牌在上海先后落地不仅提升了公众休闲观念的水平,也对主题乐园拉动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许。

  这大概也是人们在当下热议“上海的主题乐园是否太多了”的由来。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其追问“一座城市需要多少座主题乐园”,不如一起来探讨“怎样的主题乐园有望吸引人们一去再去”。

  不少市民向记者表示,对迪士尼乐园、乐高乐园印象最积极的一面来自其服务团队的“年轻、热情、专业”。很多时候,年轻和热情会带来“勤能补拙”的良性循环。由此形成的丰富、多元、精益求精的服务场景,和不少老牌城市公园游艺设施多年不更新、服务人员以中年以上年龄为主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事文化创意工作的市民王女士甚至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每次去迪士尼前都很害怕“人潮汹涌”“大排长龙”,但只要想到“迪士尼最近又更新了某处主题区域”“有新的系列美食、互动活动、文创产品推出”,就觉得“浑身是劲”。

  对于像她这样需要向世界级文旅旗舰品牌“偷师学艺”的年青一代而言,能否玩得尽兴不重要,观察、琢磨这些品牌如何把“迭代”刻入管理、运营基因,反而成了最重要的功课。

  王女士对上海迪士尼乐园近年来的“进阶史”如数家珍,观察迪士尼乐园中各种日新月异的细节,成为“鲜活的体验式学习”。“单是走访园内各种餐厅体验新款餐品,收集随着季节、主题不断变化,以各种迪士尼卡通形象为原型的爆米花桶、限定款饮料杯,就觉得特别有意思。”王女士说。

  情绪消费的终极动力

  回到关于“上海的主题乐园是不是太多了”的讨论,记者发现,除了“怎样的主题乐园有望吸引人们一去再去”,值得讨论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把差异化竞争之路走得又稳又好”。

  就拿开业不久的上海乐高乐园来说,习惯拿它来和迪士尼乐园作比的上海市民已经有所感受,“在乐高乐园里都不怎么需要大排长龙,实在是太爽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乐高乐园不怎么需要排队,排队等待时间明显优于上海迪士尼乐园,不是因为人气不足,而是因为把目标人群明确锁定在了“2至12岁亲子家庭”。由于先天地放弃了“全年龄人群”,在潜在的游客规模上就不敌迪士尼乐园,乐高乐园在项目活动体验细分、“资深玩家文化”打造上下了不少功夫。

  没有人会不喜欢“不怎么需要排队”带来的轻松和爽利,更没有人会不喜欢被当作“资深玩家”来敬重和服务。如此优越的体验感若能得到长久的精耕细作,也是很有竞争力的。这一点在世界各地乐高乐园的平稳运营中已得到验证。把目光从单个家庭放大,乐高乐园的收益模式已经可以说是“多点开花”。这虽不足以使其“赚翻”,但不失为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坚定贯彻。

  时至今日,伴随着国人走过以“放眼量、求新知”为主要目的的主题乐园启蒙期,畅行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短暂告别日常生活、享受对个体时间和消费的支配感,逐渐成为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核心。

  对松弛感的在意和追求,甚至会让他们不再那么在意在主题乐园里消费值不值,而是享受纯粹的娱乐时光,体验“我参与,故我在”“我支配,我乐意”的安心感。这是对经济意义上的消费理性的超越。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时代情绪的尊重和关注,会让文化创意产业、文旅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很多人常说,喜欢开盲盒是年青一代“情绪消费热”下的典型表征。但享受在可预判的随机事件里闲逛,本就是无可厚非的“小确幸”,又何尝不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安慰和疗愈?

  情绪消费的终极动力不一定只有“快乐”,也可以是“偶尔摆烂”“短暂忘忧”“张弛有度”……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文创产业、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主题乐园可以精耕细作的维度还有很多。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扫我关注!
已有9条评论,共7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