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黟县各类民宿已发展至1070家,去年接待游客228万人次——
“千宿百态”模式带来了什么?
今年“五一”假期,安徽黟县1070家民宿预订率接近满房,兼具文化特色与个性化服务的主题民宿成为消费热点。2024年,该县民宿产业接待游客量达2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1亿元,其创新的“千宿百态”模式通过差异化民宿集群与多业态融合,成为驱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
千家民宿差异化发展
百种业态融合共生
黟县现有民宿1070家,涵盖复古体验、亲子休闲、非遗等6大主题,形成“一宿一特色”,其中全国甲级民宿3家,省级金银牌民宿126家。塔川书院民宿入选全国首批甲级民宿,“我的收藏”获全国第二批甲级民宿,拾庭画驿获全国第三批甲级民宿,黟县形成了多个民宿集聚村。
近年来,该县创新“千宿百态”民宿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千家民宿差异化发展(“千宿”)与百种业态融合共生(“百态”),形成全域旅游带动共同富裕的县域新经济。
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程丹说,“民宿业态类型主要分为民宿+研学、民宿+康养、民宿+微短剧、民宿+非遗、民宿+旅居、民宿+共富市集、民宿+旅游、民宿+直播、民宿+农业等。”
据介绍,通过这种“民宿+”模式,当地延伸出研学、康养、非遗体验、农业观光、旅居等多种特色民宿品牌。例如,自在谷民宿集群整合文旅、康养、艺术资源,打造“旅居综合体”;朴蔓农场结合民宿与农事体验,开发观光农业;旧街墨野民宿以徽墨为主题,开放古法制墨工坊,吸引游客深度参与。非遗体验、微短剧拍摄、中医诊疗等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推动民宿从“住一晚”向“深度文化体验”升级。
“五一”假期,诸多微短剧制作者也赶着假期在民宿取景拍摄。在宏村景区,来燕堂民宿的百年徽宅内,徕卡、哈苏等经典相机组成的“时光长廊”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非遗体验同样成为民宿核心竞争力,黟县旧街墨野民宿,以徽墨为主题,庭院内的开放式工坊可让游客亲手参与炼烟、捶打、描金等古法制墨工序。
政策规范集群发展
民宿升级产业中枢
黟县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规范推动民宿品质化、集群化。当地出台《黟县民宿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及全省首个民宿团体标准《黟县民宿管家服务规范》,解决行业标准缺失问题。目前全县形成了西递、宏村、南屏、碧山、塔川、龙江、美溪、柯村8个民宿集群,覆盖古村落保护、山林度假、现代设计等类型。
黟县民宿在完成标准化、精品化、品质化集群后,加上“千宿百态”模式的深化落地,成功将民宿从住宿场所升级为乡村运营平台。黟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饶罡明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个根本性转变:抓住民宿、不只民宿、延伸民宿。”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运营,从“旅游配套”升级为“产业中枢”,从“个体经营”进化为“生态系统”,从个体经营到生态系统的转变,带动全域旅游与乡村资源、乡村产业整合重塑。
徽州文化是黟县民宿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修旧如旧”保留徽派建筑风貌,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同时整合餐饮、非遗手工艺、农特产品等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链条。村民以资产入股、非遗传承、民宿服务等方式参与产业,农特产品通过民宿平台实现品牌化销售,拓宽增收渠道。2024年,民宿产业直接带动村民就业超5000人,村庄以集群为支点统筹公共资源升级,形成文化价值变现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循环。
轻资产模式输出经验
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民宿的兴起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将帮助村民开办专业合作社,增加旅游度假产品,提高村民就业和收入,比如帮助村民开办乡村度假民宿、茶叶店铺、农副产品养殖种植基地、手工艺产品加工作坊等,通过“文旅+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发展。
“只有成为生活方式才能真正留住美”。塔川书院民宿主理人魏涛说,过去的塔川,主要靠茶叶、蚕桑、毛竹获得经济收入;如今的塔川,吃起了旅游饭,形成了极具本地特色的“塔川民宿群”。
据了解,在黟县塔川书院、无名初民宿纷纷走出安徽,进行异地跨省品牌管理输出。
“我们卖的不是房间,而是一种可复制的乡村活化方案。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民宿早已超越住宿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操作系统。”饶罡明介绍。
未来,黟县计划通过轻资产模式输出品牌与管理经验,从“民宿目的地”转型为“民宿解决方案供应商”,实现可持续发展。“千宿百态”模式不仅重塑乡村旅游形态,更探索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五一”假期的火爆印证了其模式的成功,而持续升温的产业热度正为县域经济注入长效活力。
从单一住宿到多元体验,黟县以文化为内核、业态为纽带,将民宿打造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通过“千宿百态”模式,当地不仅激活了徽州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开辟了一条全域旅游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