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智慧文旅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市纳入监测的A级旅游景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博物馆去重后接待游客量同比增幅10.55%,位列全省第四;游客消费同比增幅8.12%,位列全省第五。
其中,全市31家A级旅游景区表现亮眼,接待游客932.96万人次,同比增幅29.76%,游客消费30.74亿元,同比增幅29.69%;银联数据显示,全市一季度异地文旅消费总额50.98亿元,占全市银联渠道异地消费总额近三成。这组涨幅喜人的数据,背后是近年来镇江文旅孜孜探索的集中爆发。
在文化焕新上优化存量
2025年一季度,镇江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和游客消费近30%的增幅,无疑是最为亮眼的数据。
让工业遗产焕新重生。恒顺官酱园,这座可追溯至1893年“朱恒顺酱醋糟坊”的工业遗产,在1月18日第48届恒顺酱醋文化节暨年货大集上正式开园,成为在镇江体验传统工艺的又一鲜活载体。游客置身百年酱缸之间,触摸“打酱油”这一传统记忆的温度,3天活动吸引8万余人次,充分汇聚了人气、商气和烟火气。
让博物馆经济破圈传播。3月15日至27日举行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镇江站,13天累计接待观众超13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15万元,“南博小粉炉”“镇博小粉瓶”IP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商品因抢购持续断货,央视《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等栏目多次报道。
让本土文化创新表达。茶香袅袅与墨韵悠悠在镇江景区交融共生,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基因。米芾书法公园深耕书法研学,近2万名学生走进瑞墨轩法帖石刻廊和华夏汉字研学馆,在墨香中感受汉字之美;长山航空飞行营地与十里长山·漫花岭联动推出亲子研学,让自然教育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在服务革新上培育增量
有灵气、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镇江城市形象,需要细致入微地经营下去。
2025年一季度,镇江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捷报频传,镇江以创带建,不断优化旅游景区服务品质。丹徒区开心休博园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实现自2016年以来景区创建的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一季度句容市葛仙湖公园也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作为句容市中心的一颗璀璨明珠,葛仙湖公园积极探索景区消费新场景和惠民新模式。1月11日至19日在葛仙湖公园举办的“句”有福气年货大集热闹非凡,现场汇集特色年货、景区景点、非遗手作体验等200个摊位,单日最高销售超60万元、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城乡联动的文旅消费实践在葛仙湖公园留下了生动注脚。
为了回应群众期待,“镇江人游镇江”惠民行动应运而生,并入选2025年度镇江市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创新推出收费A级旅游景区(点)免费开放日惠民政策,全年周末累计免费开放天数超30天,恰似激活“一池春水”,有效带动了文旅消费市场。
在全域更新中扩大总量
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局限于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更在于全域全景全时的空间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以城旅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城市更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商圈、特色街巷改造提升”,在《镇江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首次将“高附加值文商旅消费集聚区”列入全市旅游载体的重要支撑,为镇江文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的独特模式,让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融入青春时代元素。春节前夕开馆的玉山大码头遗址展示馆,更成为古渡文化展示的全新载体。在3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西津渡成功入选。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相隔数百米的京畿路“意外”走红。这条凝聚着镇江深厚情感记忆、长度约500米的古朴老街,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巧妙引入20余家网红店铺,春节假期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五一”假期京畿路还将迎来整体焕新,以更加闪亮的姿态迎接市民和游客。
市区商圈的转型步伐也在不断加速,打造“强引流、强聚集、强体验、漫生活”的文商旅融合消费集聚区,力争具备“本地消费集聚地”与“当地旅游网红地”双重属性。大市口的经折巷、水陆寺巷、白莲巷等老街巷积极引入近百户咖啡、轻食等新业态商家,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一季度永安路美食街接待市民游客近79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超四成;苏宁片区接待市民游客超230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约三成。多点开花的商文旅融合消费集聚区,正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注入青春活力。
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镇江正不断优存量、培增量、扩总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城市发展与文旅繁荣相得益彰。(记者 笪伟 通讯员 王斐 郑栖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