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正值农历腊八节,由恒顺文旅公司主办的“游恒顺官酱园、品醋都老味道”特色旅游专线启动活动在恒顺官酱园举行,多位文旅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共游恒顺官酱园,品尝恒顺特色产品。
在启动仪式上,恒顺文旅公司董事长杨永忠介绍了“游恒顺官酱园、品醋都老味道”特色旅游专线的相关情况。
据了解,2024年,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喜获“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工业旅游创新之星”2项国家级殊荣,这也是恒顺继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恒顺镇江香醋酿制技艺”、国家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后再添的国家级荣誉。而2024年建成的恒顺官酱园,已成为这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新的“亮点”区域。
随后,参加活动人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现场体验了“3.0”版本的打酱油。只见体验人员站在现代化打酱油机前,一手拿空壶,一手按压扳手,浓郁香醇的红黑色酱油就从喷嘴中精准灌入壶内。待到壶满时,体验人员只需松开扳手就能快速停止酱油灌入,再借助机器帮助,压上瓶盖,一瓶“手工”打出的酱油就打好了。
“传统打酱油是手拿大舀子,借助漏斗将酱油灌入瓶中。而官酱园内的打酱油设备,是借助现代压力装置完成的,简单高效,可以称之为打酱油的‘3.0’版本。”工作人员如是说。
恒顺官酱园采用“仿古”经营模式,前店后坊,参加活动人员在后坊的晒缸展示区详细听取了官酱园的由来介绍。据悉,恒顺“官酱园”的由来可追溯至1893年,彼时“朱恒顺糟坊”获得盐帧,改牌号为“朱恒顺酱醋糟坊”。1899年,第二代恒顺掌门人朱长源先生向清政府相关衙门捐银八十两补办官酱园执照,这份执照原件现存于市档案馆,是恒顺保存至今最早的纸质历史资料。
“这里面的酱油味真香。”为了更好展示恒顺酱油,恒顺还打开了古法酱油酿造区的酿造车间,一股股浓郁的酱油香味,让进入其中的人员不停夸赞。“这些都是我们古法酿制的三伏酱油,采用精选的上好黄豆,从3月份向缸内投料,经历三伏天的暴晒,整个生产周期长达200多天,50公斤黄豆只能生产75公斤酱油。”杨永忠介绍,就是这种镇江老百姓都喜欢的酱油,曾出现过万人排队打酱油的盛况。
在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恒顺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恒顺的特色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并邀请参加活动人员品尝了部分特色产品。来自文旅行业的嘉宾们对恒顺近几年来,在醋酒酱战略实施、项目建设以及促进产品开发方面做出的探索给予了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条旅游专线的启动,恒顺官酱园正式与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进行了联动,有力促进了恒顺工业旅游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在镇江,“不打酱油不过年、打好酱油过大年”的说法更是家喻户晓。此次“游恒顺官酱园、品醋都老味道”特色旅游专线的启动,也为1月18日-20日即将举办的第48届恒顺酱醋文化节暨年货大集增添热闹氛围。
“今年,恒顺酱醋文化节暨年货大集回归恒顺厂区,不但有传统打酱油,还有各种特色活动和福利,更邀请众多中华、省、市老字号企业组成‘老字号’年货大集,为市民增添满满年味。”杨永忠表示,希望守正创新的恒顺酱醋文化节,能够为醋都镇江文旅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作出新的贡献。(李红 记者 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