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频频被“推介”。
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平台上分享中国“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中国正在安徽合肥建造‘人造太阳’。燃烧等离子体实验超导托卡马克(#BEST)预计将于2027年完工,并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聚变发电的装置。”
或许是因为自豪,她还搭配了一个“太阳”的图标。
这不是毛宁第一次“关注”合肥了,10月22日,同样在自己的海外平台上,毛宁点赞了合肥智能潮汐车道,全英文解释了“这条车道如何在40秒内‘变身’实现车辆快速通过。”她还感叹道:“smartlanes,smoothercommuter。”
除了毛宁,8月6日,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赵立坚通过其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三河古镇的视频。对于这座千年古镇,赵立坚如此评价:“江淮藏一梦,水乡醉千年”,同时邀请大家在线欣赏三河古镇的风貌。
分享的是发言人,沸腾的却是千万网友。
得知中国“人造太阳”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时,网友“呗晓勒”说:“长大以后‘种太阳’,真的实现啦!”网友“不要酸不要辣”说:“我的身后是我强大的祖国。”欣赏完“水韵三河”的视频,网友“诺丁汉的橘猫”留言:“这分明是唐诗里逃出来的一个韵脚。”转发了#外交部发言人点赞合肥#的词条,网友“在大峡谷喝果汁的小鸟”为“合肥发展日新月异”而竖起了大拇指……
这些发自内心推介,让无数人看见了中国“人造太阳”、智能潮汐车道和三河古镇,同时也看见了一座城市的未来、现在和过去。
“人造太阳”是未来,2025年5月,BEST的总装工作正式启动。BEST总装的开始,意味着聚变堆各个系统部件已经具备了投入使用的条件,聚变堆建设进入到了全面攻关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种一颗永恒的“太阳”,合肥的任务是守护——
2006年9月16日,EAST获得了第一次等离子体;2012年,实现411秒2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2016年,实现5000万摄氏度102秒等离子体运行;2017年,实现101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2023年,实现403秒可重复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2025年,EAST首次完成1066.76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这背后是在连续数代科研工作者、多个科研小组的共同努力,也是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生态培育与氛围营造,让创新活力能在这片土壤上持续生长。
智能潮汐车道是现在。这条潮汐车道上共投放有20台机器人,在高峰时段可伸出一条“手臂”为车辆“变”出一段左转车道,实现车辆快速分流,整个“变身”过程只需40秒。更便利的是,这些机器人均采用太阳能充电板充电,即使在持续阴雨天气,也可正常工作3~4天。
造一条“聪明”的车道,合肥的初心是惠民——
如今,这一创新举措正被系统化推广。“目前交管支队已对主城区符合条件的交通堵点进行梳理,准备将望江西路枫林路口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区域。同时,科研设施部门、高新大队联合科技企业,正对潮汐车道机器人进行迭代改进,为更大范围的推广打下基础。”合肥交警负责人介绍。
智能潮汐车道不仅是技术应用、多方协同的成果,也是合肥对民生需求精准洞察、对城市治理精细打磨的务实担当,让科技的温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三河古镇是过去。青石板路上的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过往的烟火;老建筑里的每一扇窗棂,都留存着时光的印记,它们共同拼凑出合肥的过往。
守一座烟火的古镇,合肥守住的是历史,是一座城从哪儿来的自信。
这里的非遗技艺仍在指尖流转,传统民俗仍在街巷上演,祖辈相传的故事仍在耳边回响。这些鲜活的文化符号,串联起合肥的历史脉络,让城市在传承中拥有了坚定的自信。
外交部的一系列推介,让合肥的科技实力、治理智慧与文化魅力形成“共振”。
“这些推介不仅让合肥的科技创新与人文底蕴‘被看见’,更塑造出一个多维、立体的城市形象。”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吴亚伟对此评价道,过去外界对合肥的认知多停留在“家电产业”或“科教基地”,如今合肥展现出未来感、现代性与历史感并存的立体形象。这种形象不仅增强城市吸引力,也为产业、人才、旅游的多元发展注入动能。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乐天茵子 李想
扫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