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
新闻热线:025-84707368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快报

文旅新融合黄山挑“大梁”

发布日期:2025-09-05 08:10:00
来源:黄山日报
责任编辑:citer
分享到:
核心提示: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业如何才能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7月30日,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文化旅游业如何才能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7月30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围绕创新提出7个方面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引导大家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不少涉及文旅领域。

黄山是中国现代旅游始发地。回答好省委提出的“创新之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既是黄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推动黄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当前,全市上下正将文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持续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高质量文旅消费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着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场景创新:从“活态传承”到“场景再造”

盛夏时节,黄山市迎来旅游旺季。从“山水入怀”的空间美学到“千年徽韵”的人文之美,从“四时可喜”的自然哲思到“药食同源”的康养体验,中外游客络绎不绝,黄山向世界展现万千气象。

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先行区?

黄山的答案既务实又深刻:在传承保护中再现历史,在历史呈现中创新传承,让厚重的徽州文化“活”起来,从“地域符号”升华为“文化IP”。

巨型鱼灯巡游队伍穿梭莲叶间,汉服爱好者与游客竞相打卡,红灯笼映照着徽派马头墙……今年夏天,徽州区呈坎鱼灯以“可看、可玩、可参与”全新姿态展现。

呈坎鱼灯巡游以徽文化为内核,通过活态演绎、沉浸式体验掀起文旅消费热潮,鱼灯巡游抖音话题#呈坎鱼灯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1—7月,当地夜间游客同比增长278.5%。7—8月民宿入住率达95%,20余家网红民宿提前半月订满,部分高端民宿单晚价格突破1500元仍一房难求。

如果说活态传承是让文化“活在当下”,那么场景再造则是让文化触手可及。

行走长源国际艺术村,艺术装置创意十足、“艺”起发光市集特色鲜明、“天空之镜”如梦如幻;步入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或提鱼灯漫步古街,或驻足观赏傩舞、喷火、皮影戏等民俗表演,或与“齐云逍遥舞”共嗨同乐;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则将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与现代休闲度假需求深度融合,精心雕琢“灵山之恋”“灵山之舞”“灵山之醉”“灵山之学”四大主题产品,融合推出古道徒步、农耕体验、提灯夜游、《灵山恋》行进式演出等旅游新场景……

一个个潮流新场景新地标背后,是全市各地“以文化为内核、以体验为载体、以产业为延伸”的文旅深度融合探索。

据统计,今年1—7月,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9.00%,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0.97%。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8.55万人次、同比增长77.54%,彰显了黄山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带来的积极效应。

当前,黄山市正坚持文化赋魂,建设世界级文旅目的地,实施徽州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系统推进黄山、黟县世界级景区度假区等核心吸引物建设,培育一批国家旅游线路,擦亮“中国徽州、世界黄山”中华民族文化标识。

业态创新:从“一域精彩”到“全域共兴”

文旅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文旅消费具备“乘数效应”,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如何把握消费新风口,打造消费燃爆点,千方百计激活消费“新蓝海”?

悠扬汽笛声在屯溪河街码头响起,今年7月底投入试运营的“黄山岸香号”高端游船如今已成为新安江旅游新名片。该游船集观光游览、特色餐饮、文化展示体验于一体,试运营期间共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营收40万元,成功开拓中高端客源市场。

这场“文旅+航运”的双向奔赴,探索内河航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为黄山市文旅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新安岐黄夜将古老中医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齐云打铁花让游客在欣赏璀璨铁花的同时,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炽热魅力;徽菜美食让游客在品尝中了解精湛制作工艺与悠久文化传承……

近年来,全市各地围绕培育新兴业态、开辟创新赛道、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全域全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文旅+”“+文旅”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了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在黄山,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新打法为支点的影视、演艺新空间,不仅撬动跨界融合大棋局,也带动全域发展、推动全域共富。

8月28日,黟县洪星乡红光村方坑岭影视基地二期项目破土动工,总投资1500万元的“魔幻森林”主题项目拉开建设序幕。项目创新采用“拍摄+旅游+电商”模式——拍摄期作为专业影视场景,休拍期则变身游客体验区,同步搭建农产品影视代言直播平台。

这种灵活运营模式已在一期项目得到验证:一期项目投用以来拍摄了《老炮敢死队》《铁血女枪手》等26部作品,其中《铁血女枪手》上线仅用4天收回成本,累计分账400万元,投资回报率超170%;《狙击精英之纳米危机》上线一周分账即超200万元。

影视搭台、文旅唱戏、农民受益,山区群众真切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两年来,基地累计聘请临时演员、剧务等3400余人次,惠及周边群众500余人。

当文旅与农业、体育、工业、影视、康养等多元业态跨界融合,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产业链条闭合,文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与幸福产业“含金量”得以彰显。

科技创新:从“沉浸体验”到“情感共鸣”

如今,科技赋能正成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以科技创新催生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以前每次旅游前,都要去各平台查阅大量攻略,筛选心仪景点。”游客李先生说,这次黄山之行,AI助手解决了做攻略难题,让他们一家更多地享受到了旅行乐趣。

作为国内智慧旅游先行者,去年黄山旅游自主研发的文旅垂类AI大模型应用产品成功上线,黄山风景区成为国内首个“全程AI伴游”景区,由AI主动伴随提供攻略、讲解、叫车、周边美食、商家推荐等服务。今年2月,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企业安徽途马科技公司将黄山AI旅行助手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黄山成为国内首个DeepSeek垂直大模型文旅应用景区,以“技术自主化+场景深融合”双轮驱动为黄山文旅数智化注入新动能。

不但能游览,也能沉浸式参与。文化与科技碰撞的火花,正培育新业态、形成新集聚、孵化新IP。当前,黄山数字文旅新业态频频出现“科技与狠活”,全方位唤起游客所有感官。

元代科举石刻镌刻着寒门学子的青云志,明代王妃金饰折射出宫廷工艺的璀璨……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借助AR、全息影像等现代科技生动复现历史人物与文化场景,针对部分馆藏经书开发数字化互动项目,观众可以亲手“翻阅”千年典籍。2024年,该馆吸引游客逾8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达300万元,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双赢。

新质生产力深刻改变了黄山文旅产业的价值链与生态圈,科技感、数字化催生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与惊艳蝶变。随着更多应用场景加速落地,AI与文旅不断擦出新火花,人工智能绘就的文旅产业新图景,让黄山“诗与远方”有了更智慧的打开方式。

服务创新:从“一次打卡”到“反复体验”

创新求质的同时,黄山市各地依靠设施配套与精细服务同步升级,不断满足游客群体多样化需求。

这几年,每逢旅游高峰长假期间,黄山都向本地市民发出倡议:错峰出行,把最美的风景礼让给远方的客人;今年“五一”期间,黟县宏村镇创新推出“政府食堂+旅游服务”模式,将机关食堂变为特色“游客餐厅”,政府大院内还设立暖心驿站,形成餐饮、休憩、补给全方位服务体系;黄山市19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7692个停车位错时免费对外开放;交通管理部门加大“柔性执法”力度范围和路面见警率,引导游客有序在道路两旁停车等。

这些皆是黄山市为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的用心与努力。更科学、更完美地应对旅客高峰,练好内功,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添砖加瓦。

答好文旅产业的“创新之问”,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工程。

从深度融合到业态创新,从资源盘活到项目建设,从科技赋能到服务体验,黄山市文旅始终坚守匠心传承历史文脉,以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如今,黄山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铺展,以其厚重文化积淀与创新时代表达,与八方宾朋共同书写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华彩篇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扫我关注!
已有9条评论,共7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