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
新闻热线:025-84707368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快报

一座古镇的烽火记忆与初心传承

发布日期:2025-09-02 08:46:00
来源:嘉兴日报
责任编辑:citer
分享到:
核心提示:昨天,走在秀洲区新塍古镇,苍翠欲滴的园林闯入视线,绿荫里露出飞檐翘角,这里便是小蓬莱公园。百余年前,小镇的一批进步青年时常聚于园内凤山亭,他们针砭时事、交流观点,因信仰相聚,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转过九曲

昨天,走在秀洲区新塍古镇,苍翠欲滴的园林闯入视线,绿荫里露出飞檐翘角,这里便是小蓬莱公园。

百余年前,小镇的一批进步青年时常聚于园内凤山亭,他们针砭时事、交流观点,因信仰相聚,积极参加革命斗争。

转过九曲回廊,凤山亭显现,微风摇曳中,光影交织,仿佛穿越回那段岁月:进步青年们慷慨激昂,承担起传播新思想、宣传新文化的重任,用属于青年的热忱与希望点亮了时代的思想烛光。1921年2月16日,嘉兴第一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进步刊物——《新塍半月刊》问世,如同在当时黑沉的嘉禾上空,劈开了一线光亮的缝隙。

“这株古银杏栽于南朝梁代建寺时,距今已有1500余年,是浙江省内树龄最老的古树之一。”公园里导游小张的讲解声打破了宁静,银杏树下一群从甘肃前来旅游的游客争相合影留念。

抬眼望去,古银杏巍峨高大、气势非凡,它见证了一段不能忘却的烽火记忆。

回望:烽火狼烟中不能忘却的记忆

“现在,只能看到一棵千年古银杏树,其实当年有两棵,一雌一雄,左右而立。”秀洲区新塍镇社会事务办(文旅)工作人员、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吴梦杰介绍。

历史上,新塍是运河重镇,货物流通、商贾云集,也因其扼守浙北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

吴梦杰对这段历史尤为清晰,11年前,他刚到新塍镇工作就参与了《新塍世纪名人录》的编撰工作,2年时间跟着曾负责《新塍镇志》编写工作的胡锦权学习。

抗日战争中期,新塍周边活跃着多支抗日力量。除了中共领导的地下党组织,还有江南抗日挺进队、地方游击队等,他们依托水乡地形,不断袭扰盘踞在镇上的日伪军。这也引发了日军对新塍镇最惨烈的一次报复——“五月十三大火”。

1937年11月,日寇从杭州湾登陆,嘉兴沦陷。1938年6月,日寇焚烧能仁寺,这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千年古刹,转瞬间被烈火吞噬,冲天火光染红了古镇的天空,唯独寺内大雄宝殿前一雄一雌的两株银杏树被保存下来,但受火烧影响,雌株后因病逐渐枯死。

据史料记载,这场大火持续了几天几夜,古镇居民流离失所,商铺、作坊、交通要道等遭到严重破坏。日寇频繁对运河航运进行封锁与轰炸,许多商船被击沉,运输业遭受重创。大火后,整条东北大街只剩断壁残垣,运河水面漂满烧焦的木片。

日军的暴行愈发肆无忌惮。在新塍西栅财神庙旧址,一块纪念碑记载着另一段血泪史。1937年11月19日,嘉兴县政府13名工作人员撤退至新塍,在财神庙附近被日军俘获,除1人逃脱外,其余全部遇害。

说起嘉兴人民的革命活动,绕不开“沙家浜”这三个字。1941年4月,中共嘉兴第一个县委在沙家浜村张家浜成立,沙家浜小学被确定为嘉桐工委新塍联络处。

吴梦杰带着记者从小蓬莱公园出发,一路向东,来到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里原是沙家浜小学,嘉桐工委新塍联络处所在地。”他指着基地门口的石碑说,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嘉兴市文保点。

1949年4月19日,沈如淙在此推动成立了浙北杭嘉湖地区党的第一支地方独立革命武装队伍,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军区吴嘉湖独立团”,为配合解放军解放嘉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见证: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古镇

在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目及之处,“以史育人 继往开来”八个大字尤为醒目。“这是沈老的绝笔。”吴梦杰边走边介绍,这里承载着革命年代的烽火记忆,也孕育着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在基地内,陈列有沈如淙入党时手绘“党旗”的仿制版。当时,由于手头没有党旗,沈如淙便结合曾在前线见过党旗的人的描述,去镇上买来红布,借用学校美术颜料,亲手绘制了一面不规范的“党旗”,并在“党旗”下宣誓入党。

曾经,在这个距离南湖红船仅10多公里的水乡村庄里,燃起了嘉兴地区革命的熊熊火焰。如今,这个有2500多名村民的红色村庄,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窗口”。

“红色资源是沙家浜的宝贵财富,我们大力守护和传承‘红色根脉’,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洪燕是沙家浜村党总支委员,也是一名宣讲员,她时常向各地前来学习的人们讲述关于沙家浜的革命故事。

2021年,嘉桐工委新塍联络处旧址获评省级红色村庄和省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成为嘉兴及周边地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入选浙江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

在这里,从“两封书信”到“一面党旗”,从“四枚戒指”到“一个皮箱”,一堂堂生动的党课,让游客们深入了解沈如淙的故事,并从中感受到信仰和初心的力量。2019年以来,嘉桐工委新塍联络处旧址已接待800多批次、3万余名党员学习交流。

革命旧址成为文化新地标,进一步传承发扬了红色文化。去年,“红润秀洲”秀洲区红色教育培训服务中心项目入选浙江省红色科普基地精品活动案例。这个服务中心就在沙家浜村,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艺术党课等教学模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育等。

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在古镇的烟火气中生生不息。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红娃”讲解员用童声讲述“一面党旗”的故事;社区治理实践基地内,志愿者以“塍益带货官”直播助农;蓬莱公园里,喜马拉雅·小蓬莱VR剧场打破了传统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享受VR体验……

这里,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往昔峥嵘,每一条巷陌都回荡着信仰的足音。新塍镇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故事化作研学路上的生动课堂;用数字技术重现烽火岁月,让历史场景触手可及。当非遗技艺与红色基因交融,当志愿服务续写奉献新篇,这座古镇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触摸红色脉搏的鲜活力量

当红色故事从泛黄书页跃入现实场景,我们深刻感受到,小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用创新实践让红色资源“活”在当下,润泽人心。

在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褪色的军装、斑驳的枪械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沈如淙等革命先辈用生命书写的信仰篇章。

“红娃”讲解员用稚嫩童声讲述革命故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有了具象的温度。而在沙家浜的初心讲堂里,情景剧《最后一课》展现了战火中的信仰与坚守。这种沉浸式研学,让红色教育从说教变为共情,从记忆升华为行动。

从1921年《新塍半月刊》在凤山亭点燃革命火种,到1949年吴嘉湖独立团从这里出发,这座古镇的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信仰的印记。新塍镇没有止步于静态保护,而是以“红色研学+”模式激活历史:将革命故事编排成沉浸式党课,将古镇旅游与有声文化深度融合,既保留当地的文化属性,又展示科技创新的活力。

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对红色文化的时代诠释。当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文旅发展,古镇不仅留住了“根”与“魂”,更激活了“产”与“人”。

新塍的红色之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次精神力量的洗礼。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扫我关注!
已有9条评论,共7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