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在龙泉市兰巨乡官浦垟村炉岙自然村,民宿“灵芝山庄”主人陈志照和妻子已经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他们要为入住的游客准备早餐。
这是昨日清晨5时许,出现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官浦垟村的一幕。
从7月上旬开始,陈志照夫妻俩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入住的游客太多,他们还专门到县城里请了2名临时帮工。陈志照笑着说,客房天天都是满客状态,一直到8月末,都不会有空房。
这份忙碌也让陈志照无比庆幸,今年5月他以自家林地的地役权补偿收益做质押,从银行贷款5.5万元,对民宿进行改造,并将客房数从14间增加到18间,最大程度分享到了这波暑期避暑游的红利。“减去各项开支,这两个月能赚20多万元。”陈志照算了算账,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炉岙自然村,与江浙之巅凤阳山黄茅尖遥遥相望。1200米的海拔高度,使得这里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每年七八月,上海、杭州、温州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享受清凉夏日的同时,也带火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生意。
近年来,龙泉市不断深化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创新推出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等一系列举措,官浦垟村村民成为这项改革的首批受益群体。
2020年4月10日,张小平作为官浦垟村第三村民小组代表,领到了所在小组的林权不动产权证书。当天,我省还向百山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代表颁发了全国首张集体林地地役权证。
谈及改革红利,村民季根友说,现在大家从银行贷款更容易,无需担保,贷款很快就能到账。“有了充裕资金支持,很多以前不敢干、干不了的事,现在大家都敢干了。大家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季根友细数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房子越建越漂亮,来村里休闲度假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民宿、农家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村民季益兴办起了家庭农场,主营笋干、香菇、木耳等。最近两年,他又贷款购置了抽湿机、烘干机、揉捻机等设备,将产品种类拓展到红茶、白茶等。“今年茶叶产量能有400斤,增收3万余元。”季益兴介绍道。
与此同时,不少外来创业者也看好官浦垟村,来自龙泉市区的吴道琴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她在这里开了一家家庭农场,养殖当地的野生中蜂。经过几年摸索,农场的土蜂群从最开始的30箱增加到现在的近200箱。“我是土法养蜂,从炉岙到大赛驿站这24公里的山道旁,都有我的土蜂箱。”吴道琴说,这里山清水秀,非常适合土蜂生存,产出的土蜂蜜质量上乘,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品尝后都赞不绝口,不少人还多次回购。现在,每年仅卖蜂蜜的收入便超过10万元。
“守护森林,就是守护‘金山银山’!”如今,官浦垟村的山林间,群众鼓起了腰包,乐在脸上、甜在心头。随着地役权改革受益群体不断拓宽,“两山”转化的道路在这里越走越宽,绿色底色越来越足,村民生活越过越好。
【延伸阅读】
地役权,指按合同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即使用权。完成地役权改革后,龙泉首创推出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将林地地役权的生态保护价值纳入金融授信体系,赋予生态权益经济属性,把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政策下的未来补偿收益“变现”为当下发展资本。据统计,百山祖园区地役权改革涵盖10个乡镇32个行政村3.88万公顷集体林地,约3.23万名村民共享改革红利,年补偿收入总额达2805万元,户均约3868元。
【专家点评】
《百山祖园区保护地役权操作指南》项目组专家,青山自然学校联合创始人张海江:
丽水百山祖的“地役权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制度创新之一。它通过合同化、民事化的方式实现保护目标,既尊重了集体林地的产权,又有效地引导了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投入,破解了集体林地经营利用与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百山祖园区的实践,也印证了地役权制度在保护优先、成本节约、灵活应用等方面的制度优势,用事实证明这一制度能够以较低的财政成本保护大面积土地,同时创造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