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走进肥东县桥头集镇,蜿蜒起伏的青阳山脉、碧波荡漾的官塘水库、错落有致的乡间民宿映入眼帘,依山而建的蓝山湾、欢乐森林、爱情隧道等旅游景点游人如织。
很难想象,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过去曾是沟壑纵横、尘土飞扬的采矿区。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两山”理论在江淮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肥东县桥头集镇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昔日以采矿为主导产业的桥头集改变了颜值、创造了产值,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旅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停矿山,修复生态
桥头集镇地处江淮低山丘陵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产值一度占据肥东县半壁江山,素有老工业基地和资源重镇之称。
国光社区村民汪小四的家就在矿山开采厂附近,早年间,他曾是矿山的一名搬运工。“在家就能听到轰隆隆的炮声,炸山开石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家里窗户都不能开。”
粗放式的开发使原本蔚然深秀的山体变得千疮百孔,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让山镇逐渐褪去了往昔的色彩。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改变!”2008年,桥头集镇下决心将所有开采矿点、选矿厂陆续关停并对矿区进行修复。先后关闭了30家石料开采企业、53个开采宕口和114家石料破碎加工企业。到2015年,镇里所有石料开采加工企业全部关停。
同时,先后投入2亿元,对4.19平方公里的矿山实施了三期整治复垦和生态修复。与此同时,桥头集镇开始将目光锁向了休闲旅游、文创产业,相继引入蓝山湾、欢乐森林等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废弃矿山的土地效益。
矿山“蝶变”,群众增收
生态修复不仅在于“变绿”,更在于让绿色“生金”。
山绿了、水清了、天也更蓝了;景美了、业兴了、民也更富了。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汪小四直观地感受到,家乡变了。
“矿山关停后,我去北京打工,做房屋装修。直到2018年,我回来才发现,老家变得大不一样了。”汪小四决定返乡创业,在老家搞起了果树种植。
“我果园的这块地,原来就是废弃矿坑,经过生态治理和修复后,它变成了‘花果山’。”汪小四说,这几年,他先后引进了黄桃、翠冠梨、梨子、无花果、枇杷、枣子等多种水果,年收入10多万元。
“下一步,我还要再扩大10余亩种植面积,带动更多乡亲就业。”谈及未来,汪小四劲头十足。
矿山披上了绿装,也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最多的一天接待了200多位客人,平均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47岁的陈晓梅在桥头集镇境内的青阳山开了一家“山顶咖啡店”,她将咖啡的醇香融入乡村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在开店之前,我还特意到浙江湖州安吉县的‘深蓝计划’咖啡馆进行了学习,它也是一个开在矿坑边的咖啡店,但是却广受游客青睐,甚至成了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点’。”陈晓梅坦言,抚平“生态伤疤”后的桥头集镇,也为她的咖啡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生态转型,产业腾飞
如今,桥头集镇依托当地优良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培育和打造了一大批文旅项目。蓝山湾、爱情隧道、鲜花小院、东方欢乐谷、黄张文艺村、哈比花园、滨湖雅园康养中心等诸多项目“扎堆”于此。2024年,全镇游客总量约18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6700余万元。
与此同时,桥头集镇也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襟山带湖引建的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顾一乡太空农场”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等400余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动村集体、专业种植户、一般农户务工及土地流转租金“三项”增收,年增收约5800余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一点也没错。”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为刚说。2013年,王为刚来到当地投资,先后流转了近万亩土地,开展蔬菜种植、稻渔种养等,目前农场年产值80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还将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将农文旅产业与生态种植有效结合,通过互联网、邮政快递、线上线下、直播带货等方式,发展采摘、餐饮、康养、民宿、露营等农文旅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民们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发展红利。”桥头集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卫晓敏 通讯员 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