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日常交易,大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都离不开计算。在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古老的算盘,曾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海,就有一座小小的私人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堪称世界一流的算盘珍品。
一
门头褪色,白色墙体斑驳,位于临海深甫西路117号的国华珠算博物馆,自带岁月沧桑感。
这座建于1993年的珠算博物馆,曾是临海很多人儿时数学启蒙的宝藏之地。
走进国华珠算博物馆的大门,沿着右手边的扶梯,才能上二楼到达展室。一字排开的展室,简单明了,五个展室,可按顺序参观。
走进第一展室,博物馆中呈现的算盘,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算盘的单调印象。大到数米长的算盘,小到只有1厘米长的算盘,不同材质、不同样式,千奇百怪的算盘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展室中最抢眼的莫过于“巨算”。这款长6.52米,高1.68米,重1008公斤的木质算盘,堪称算盘王国中的巨人,也是馆中最大的藏品。
“巨算”之下,还有一架国内档位最多的算盘,一共有225档、1575颗算珠,可供15人同时使用。
我们还能看到的最早的算盘影像,是在《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药铺柜中出现的算盘。从结绳记事到算板、算筹,算盘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发展至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展厅内展示了我国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远古结草记事的复制品、春秋的筹码、西周的陶丸。另外还有埃及砂算盘、欧洲线算盘、罗马沟算盘和17世纪发明的计算尺等。
特别有意思的是“盲人算盘”,为了提高盲人打算盘的准确率,需要专门扳动算块来进行计算。还有“有档无珠”算盘,没有珠子怎么使用?其实,它的功能主要是让小朋友通过空拨、仿拨、想拨、实拨等方式练习珠算手法。
二
在国华珠算博物馆,你会发现,很多算盘不仅为计算而生。
走进第五展室,进门最先看到的是一款“如意算盘”,在红木雕花如意上加饰算盘,正好印证了“如意算盘”这句话。一款“不求人算盘”,是过去徽商空闲时,可随手拿出来挠痒痒的,还能一边拿出来计算,算算今天生意怎么样。“百眼筛算盘”,则是旧时女儿的陪嫁品,寓意嫁入夫家要精打细算。
鼻烟壶、玉镯算盘、青花瓷算盘……各种藏品让人发觉,万物皆可算盘,而中国人在数学上的智慧,也延伸到更广泛的美好寓意中。
不同材质的算盘,甚至还有不同的讲究。一只手拿不动的铜算盘,在徽商手中,象征着老少无欺,公平交易。一个算盘的分量,就是一个店铺的信誉。
细心的人还会在馆内,发现一架上档有三颗珠子的珠算,这种形制的算盘,是用来计算除法的。有意思的是,这架算盘内有乾坤,它的底下有背板,好似给算盘加了音响。正所谓“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加了音响效果的算盘,会让路人产生店铺生意很兴旺的感觉。
据了解,馆内目前共藏有古今中外算盘、算具1300多种,材质以金、银、铜、铁、玉骨、木、瓷为主,形状各异,工艺精良。另外还收藏了不少珠算史料,以及全国珠算活动纪实照片、获奖成果等资料。
这满屋子的算盘藏品,是馆长雷国华过去几十年的收藏。
雷国华的祖父,曾在紫阳街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印刷厂,在雷国华的印象中,除了轰隆作响的印刷机,就是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每次看到账房先生在打算盘,雷国华都颇为心动。拥有很多算盘,成了他的梦想。
在从事木匠等职业后,雷国华创办了自己的算盘厂。绞尽脑汁设计生产算盘的同时,他也开始大量收购算盘。这一收,便收藏出一个珠算博物馆,每个算盘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