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
新闻热线:025-84707368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快报

云台山景区:耕地恢复绘就稻香画卷

发布日期:2025-10-27 09:10:03
来源:连云港日报
责任编辑:citer
分享到:
核心提示:深秋10月,云台街道朱麻村村民夏师傅站在自家荒废的鱼塘前,看着已进场作业的机械发出轰鸣,他不无感慨:这块荒地还能被重新利用,让我再次有了返乡创业的决心。 “我们正动员100多户村民进行恢复

深秋10月,云台街道朱麻村村民夏师傅站在自家荒废的鱼塘前,看着已进场作业的机械发出轰鸣,他不无感慨:这块荒地还能被重新利用,让我再次有了返乡创业的决心。

“我们正动员100多户村民进行恢复作业,这些用地多为低效鱼塘和设施农用地等,其中还涉及一些占地千亩的大户。”近日,云台山景区召开耕地恢复推进会,云台街道汇报了当前进展情况。自今年3月开展耕地恢复工作以来,云台山景区多措并举,切实改变耕地资源薄弱局面,全力冲刺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面积“双达标”。从生态伤疤到良田沃土,是景区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生动实践。

沃田何故荒芜 “耕地恢复”成必然选择

朱麻村村民夏师傅是最近被政府动员返乡的村民之一。长期在外地包揽工程的他,接到村里电话后便积极返乡配合。这里的田间记忆曾一度褪色:低洼积水的鱼塘蔓生杂草,零散的良田因机械化作业困难渐遭弃耕,无数村民面对荒废水域徒叹“可惜”。而这些土地的原有困境正是景区“耕地恢复”的原始动力:耕地资源薄弱与“非粮化”侵蚀,不仅消解着云台街道的粮产根基,更阻断了整个景区的乡村生计脉络。

当“望田却步”成为常态,恢复已非选择项,而是事关生存的必选项——它关乎百姓饭碗稳固,也直系景区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在此严峻背景下,今年以来,云台山景区以耕地恢复为立足点,将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多次召开村干部座谈会,征求解决方式路径。

在朱麻村恢复现场,挖掘机正在对最后一片低洼地进行土地平整,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工人修建灌溉水渠。“我们根据地块特点制定不同恢复方案,对低洼地完善排水系统,确保将来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

“耕地恢复”后如何显成效 对症解决“差异化痛点”

破题始于系统施治。区街两级专项工作组带着测绘图纸走访各村,逐块核查地块现状,推进“一周一调度”机制,建立“一地一档”信息库,并针对低洼地、坡地等差异化痛点定制解决方案:挖掘机重塑田形、农技员督建水渠、排水系统与灌溉网络同步完善和优化。

更深层的破局在于“人”的转型。景区工作人员以经济账消解养殖户心结:协调农业企业保底收购稻谷,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恢复工程,还探索“返租倒包”模式——将新垦地发包给原养殖户种植,“养殖户”转型为“产粮户”,亩产预计可达500公斤。

遍及云台街道各村村务公开栏的耕地恢复示意图与循环广播,也将政策条分缕析,并在潜移默化间转化为村民的共识。山东村村民孙大爷有600亩鱼塘,但一年前还是荒废状态。今年春天,在政策带动下,他成功将自家鱼塘改种节水型水稻,“水稻种上后,苗情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他乐呵地说。

生命力何以长久 构架融合共生的循环生态

土地的苏醒仅是起点,恢复耕地需“能用”更需“用好”,为此,云台山景区专门构建了双轨机制:一轨强化硬件根基,通过水利灌溉升级、田间道路优化推动耕地提质增效;一轨激活产业基因,以“优质水稻+绿色果蔬”模式驱动特色农业布局,提升土地产出价值。

如今,通过引回返乡人才和鼓励农业大户,景区已流转土地近1000亩种植蔬菜和瓜果,带动数百名村民实现本村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增收显著——恢复成效已超越土地本身,重新构架出“土地+产业”融合共生的循环生态。

更深远的谋划在于制度创新——探索耕地保护基金、完善土地流转规范,让资本、技术、人才在田野间形成“灌溉合流”。景区自然资源景区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科技服务强化‘抓地力’,让每一寸新垦的土地,都成为带动乡村致富的根本,让耕地保护更具有可持续性。”

金秋已至,稻谷飘香,村民们不约而同站在田垄上,凝望着水流浸润新田、秋风吹拂稻浪的景象,心中满是憧憬,“耕地恢复”的故事还在继续。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扫我关注!
已有9条评论,共7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