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
新闻热线:025-84707368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快报

合肥市民公园“捡秋”误食毒蘑菇

发布日期:2025-09-16 21:45:00
来源:合肥在线
责任编辑:citer
分享到:
核心提示:近期,合肥迎来一轮降水过程。强降雨后、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是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的高发期。9月15日,合肥一市民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在合肥一公园内采摘并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呕

近期,合肥迎来一轮降水过程。强降雨后、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是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的高发期。

9月15日,合肥一市民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在合肥一公园内采摘并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最终被送往急诊的经历。“第一次吃了一把没事,今天特意带了个袋子摘了一袋,晚上吐、腹痛。”当事人透露,当天挂了急诊,抽了4管血,挂了3瓶水,医生建议住院。

9月16日,合新闻记者最新获悉,当事人亲属已经办理出院,身体暂无大碍。

园林绿化本就不可食用公园对大面积蘑菇进行清理

涉事公园管理方工作人员告诉合新闻记者,公园方面已经注意到该事件,像这类游客采摘蘑菇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在公园里设置有标识标牌的,园内的工作人员看到采摘蘑菇的情况也会进行劝阻,但如果游客坚持要带走,我们也没有办法。”

针对此事件,公园管理方表示将会加强园区的管理,“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关于野生蘑菇安全防范的会,在园区内又增设了请勿采摘的安全标牌,同时跟一线员工再次进行强调,发现此类情况,及时制止。”9月15日下午,该公园已完成对园区内的常见大面积的野生蘑菇进行了清理。这两天,还将对公园各个角落里蘑菇进行细致清理。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也发出提醒,不建议在公园的园林绿化中采摘食用任何东西,“咱们公园里的植物主要都是用来做绿化的,本身就不属于可食用的范围。”

“捡秋”有风险,毒蘑菇会伪装

“野板栗、野松果、野山楂、野酸果、野蘑菇”进入秋季以来,“捡秋”活动在社交平台上非常流行,合肥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分享自己的“捡秋”经历。有一些人将“捡秋”的收获制成标本收藏展示,也有的人将野味吃下肚,品尝秋天的第一口鲜,这其中就潜藏着不少安全风险。

安徽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近3个月全省因食用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稳居各类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首位,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大青褶伞这一常见毒蘑菇导致。而此次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是大青褶伞。

与大部分人对于毒蘑菇的认知不同,这种蘑菇伞褶幼时呈白色,长大后呈浅绿色至青褐色或淡青色,既没有鲜艳夺目的色彩,也没有怪异诡谲的形状。正是这种看似安全的“朴素”外表,让人们在野外采摘时往往对它放松警惕,导致误采误食中毒事件频发。

夏秋高温多雨的天气一到,大青褶伞就迎来了生长旺季。在公园草地、山林边、菜地旁,甚至城市绿化带里,都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大青褶伞还经常与无毒的野蘑菇混生在同一环境中。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而言,面对大青褶伞这类“伪装高手”时,极易发生误判。

蘑菇中毒有四类,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主治医师徐玉龙表示,“毒蘑菇中毒是由于误食含有毒素的野生蘑菇而引发的急性中毒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徐玉龙介绍,毒蘑菇一般为四种常见类型:胃肠炎型蘑菇(如红菇属部分种类)、神经精神型蘑菇(如毒蝇伞、豹斑鹅膏)、溶血型蘑菇(如鹿花菌)、多脏器损伤型蘑菇(如鹅膏菌属)。”

徐玉龙分析,此次中毒市民所食用的大青褶伞则属于胃肠炎型蘑菇,误食后会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如果误食的是多脏器损伤型蘑菇,情况只怕会更加危急。”

徐玉龙提醒,“野蘑菇种类繁多,大家在不熟悉的地方,千万别随意采摘、食用野蘑菇。”要是想吃蘑菇,建议到正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这些地方售卖的蘑菇,通常都经过了多道检测程序,安全性会更有保障。

“预防大于治疗”,无论是误食毒蘑菇还是其他食物,避免这类食物中毒情况首先要防止“祸”从口入。徐玉龙提醒,高温天也是食物中毒的多发期,要把好“入口关”,千万别吃腐败变质、不新鲜的食物,这类食物容易滋生有害细菌等,引发身体不适。

除此之外,在厨房烹饪时,生、熟食物的菜刀和砧板一定要分开使用。要是生熟混用,生食物上的细菌等很可能污染熟食物,增加中毒风险。“病死的家禽、肉类千万不能吃,它们可能携带病菌或毒素。海鲜、鱼虾等尽量不要生吃,充分做熟才能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保障饮食安全。”徐玉龙补充道。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朱汗翔 见习记者 齐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扫我关注!
已有9条评论,共7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