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期,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成为全市最热门的打卡地。在抖音本地旅游榜单上,季高·牛角村MOMO乐园接连斩获全市“景点人气”“亲子出游”“主题乐园”等多个第一。
在乡村旅游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宿城区能够突出重围,背后离不开宿城区委、区政府前瞻性的规划与全力投入。作为全省“三农”占比最高的主城区,近年来,宿城区紧扣“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主线,以“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建设为引领,深挖土特产文章,深耕农文旅融合,通过“水韵天成·自在宿城”IP打造,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目前,宿城区已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省级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等6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
没有名山大川,就创造独特体验
——打造微度假风口下的城乡融合新模式
根据旅游学理论,一个地区要发展旅游业,通常需依赖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或大量政策资金的支持。然而宿城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该如何突破?
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宿城区认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才是根本出路。但若脱离实际、不计成本、一哄而上地铺摊子、上项目,“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只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漩涡。因此,宿城区果断提出“没有名山大川,就创造独特体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
经过精心谋划,宿城区精准提出“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的全新定位,专注于城市近郊游蓝海市场,力争从人无我有的农业资源、人有我优的生态资源、人优我特的文化资源中挖掘优势、再造优势。
在推动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宿城区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理念,“跳出农业看农业”,统筹西、中、南“三大片区”错位发展、一体推进,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
初秋,走进宿城区埠子镇蚕桑村,2600亩桑树组成的“桑海”蔚为壮观。虽然已过桑葚采摘季,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这里不仅有与蚕桑有关的非遗体验项目,还有炸桑叶、桑叶水饺、桑葚馒头等特色美食,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9月13日,在蚕桑村“蚕海桑田”研学营地,安徽游客马艳高兴地说。
蚕桑村是全市唯一的全域蚕桑专业村,种桑养蚕已有数百年历史。依托这一独特资源,宿城区全力打造“蚕海桑田”农文旅项目,配套建设蚕桑文化体验中心、研学中心、研学餐厅等,形成集研学、体验、文创、特色商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基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今年以来,蚕桑村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在桑葚采摘旺季,单日游客量达1.6万人次。
“蚕海桑田”农文旅项目广受欢迎的关键在于“独特”二字。除此之外,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朱海休闲运动小镇……这些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乡村旅游景点推动宿城区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破圈出彩。
目前,宿城区已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园区)2个、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4个,培育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4条,全区现代农业产值占比超过40%。
“无中生有” “借鸡生蛋”
——让农文旅项目自主造血、自我增值
9月的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休闲步道的晚风温柔拂面,垂钓区的等待充满禅意,骑行道的自由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数年前,这里还是散污鱼塘。
几年前,宿城区从治污治乱切入,通过生态护坡、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涵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并引进梦幻星辰水世界等22个文旅项目。水活了,地灵了,人气也来了。如今,朱海年均举办60场垂钓、龙舟、帆船赛事,吸引游客3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400万元。
朱海的蜕变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典范,还是精心打造口碑景点的生动案例。宿城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无中生有”创造文旅资源,并大胆引进市场化资金5.5亿元,以“借鸡生蛋”破解资金瓶颈。
农文旅项目不怕“土”,就怕没有人气。宿城区从市场需求出发,搭台而不上台,当好“店小二”而非“店掌柜”,放手让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各显其能,推动全区农文旅项目整体进入自主造血、自我增值的发展阶段。
“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注意力经济’‘知名度经济’,会吆喝才能有人气。”宿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元志说。
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宿城区积极“请进来”,举办“村超”、垂钓、龙舟、帆船、骑行等各类赛事近100场,市场化开展咖啡文化市集等活动,邀请旅游达人200余位,从专业角度挖掘宿城农文旅融合之美。同时,宿城区还主动“走出去”,在南京、苏州等地举办文旅推广季活动,并于大中城市目标消费群体聚集区精准投放广告,向更广阔的市场展示宿城的“好水好景”,让更多人了解宿城、来到宿城。
“面子”与“里子”兼顾
——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找到最优解
“我就是本地人,单位离家仅十几分钟路程,还能为全国游客讲述家乡文化,我感到非常自豪。”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解说员巩昕说。
“度假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负责人姜委委说。
近年来,宿城区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面子”与“里子”兼顾,努力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找到最优解。实践证明,“有钱赚”固然短期内能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大家都有钱赚”才是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宿城区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共同富裕导向,全面促进村集体、企业、农户收入长期稳定、同步增长,有效避免了“内卷式压价、拆台式竞争”。
为把农文旅融合这块蛋糕做大、切好,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宿城区通过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推动企业与农民“牵手”;通过鼓励村集体、农民以土地、闲置房屋入股等形式参与项目开发,推动资源与资本“联姻”;通过统筹推进景区基础设施与和美乡村建设,推动生产与生活“共建”,最终把分工合作的“产业关联体”构建成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从全域规划的顶层设计,到朱海以赛事激活生态资源,再到牛角村深挖农耕文化IP……当全国的游客循着赛事鼓点、田园牧歌而来,当村民在“家门口”收获就业机会与增收喜悦,宿城区正以农文旅为琴弦,奏响一曲城乡共融的田园交响曲。(记者 杨洪连 庄红波 张云 李文静 陈少帅 通讯员 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