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整治前的西兴老街。 如今的西兴古镇被列入浙江省城乡风貌区名单。
《大运河申遗 西兴老街又逢春》刊发于2012年6月28日《杭州日报》一版。
走进西兴古镇,36岁的赵先生轻抚祖传老屋的大门。这幢承载家族记忆的两层小楼住着他年迈的爷爷奶奶,如今添了一份特别的安心——“政府给老房子买了保险,我们自己一分钱不用掏,心里踏实多了。”他笑着说。
今年,杭州试点建立房屋保险制度,滨江率先探索。在西兴街道,像赵家这样“上保险”的老旧房屋共有1256幢,总建筑面积达32.27万平方米。其中1212幢主要为散落于西兴古镇的自建房、经营性用房及重点房屋,44幢为城镇联建房。
头条·记忆
老宅安与危的岁月拉锯
西兴,这个紧握京杭运河与浙东运河转承命脉的千年古镇,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沿官河铺展的960米老街,木构民居、石桥河埠、过塘行遗迹,共同定格了清末民初的江南水乡肌理。
运河兴衰牵动古镇命运。2002年,西兴老街被列入杭州市十大历史保护街区。“当时面临‘开发还是保护’的抉择,很多专家来调研,建议保持‘原汁原味’。”西兴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王利军回忆道。
根据2009年国家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安排,西兴过塘行码头作为大运河遗产点“立即列入项目”,遗址展示、河道环境、周边立面等一系列修缮整治工程强力推进;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西兴过塘行码头成为世界遗产版图上的璀璨一点;2017年,西兴集镇被纳入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名录;2023年,西兴启动迎亚运综合环境微整治……近年来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西兴古镇不断完善标识导览系统、优化网格管理,整治街巷空间、完善配套设施,盘活存量空间、打造西兴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探索发展新路径。今年,西兴古镇“千年津渡·诗意西陵”成功列入浙江省城乡风貌区名单。
这些年,西兴古镇的一路变化,《杭州日报》都始终给予极大关注,并真实记录下其中的点点滴滴。
“西兴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变’,古镇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初的格局。”王利军感慨道。但这份“不变”背后,却藏着老宅的隐忧与管理的艰难。
居民报告或巡查发现问题后,经鉴定确需修缮,街道组织方案设计、预算编制,待居民认可再进场施工;若涉及文保建筑,还需层层审批协调。“整套流程下来很长,多方协调费时费力。”西兴街道城市建设办相关负责人坦言,古镇“不变”的筋骨,亟需与时俱进的呵护。
城事·焕新
一张保单织就闭环防护网
变化始于今年杭州试水房屋保险制度,西兴街道率先破题——政府全额出资116万元,启动“保险+服务”模式,为老房提供全生命周期监管。
具体保障包括:城镇住房保险覆盖除地震外的倒塌损失;应急费用补偿与居民人身伤亡险,兜住突发事件处置与生命安全的底线;考虑到古镇房屋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特别增加每次事故财产赔偿的火灾保险……尤为关键的是,针对古镇核心区及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内的老宅,保单特别规定承接维修的第三方机构必须具备古建修缮或文物施工资质,确保“修旧如旧”。
而保单核心更在于开创的“闭环管理”。它不仅是“事后理赔”,还强制险企提供日常巡检、应急加固维修全流程服务。“就像给老房子请了‘全科医生’。”西兴街道城市建设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投保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理赔,而是为了不触发理赔。
流程优化立竿见影。“现在鉴定有隐患后移交险企,前期方案由其报备,街道研判、居民确认后,施工单位直接进场。”该负责人估算,维修周期至少缩短一个月。
亲历·回声
安心,在屋檐下悄然生长
“以前总担心老屋年久失修,现在政府给房子‘上保险’,等于加了一道安全锁。”赵先生的感慨,道出了原住民的共同心声。这份由政府买单的保障,让居民在历史建筑中生活得更安心。
王利军亲历古镇保护20多年,在他看来,保险机制为“原汁原味”保护与居住安全的需求找到了平衡点,“通过引入保险,加强风险的前置管理和减量,将切实提升居民的日常生活幸福感。”
据悉,西兴街道即将启动房屋动态巡检,由保险机构组建或聘请的专业技术队伍,对参保房屋进行全面“体检”。
可以预见的是,这套覆盖风险预警、快速维修、损失补偿的闭环防护网,将默默守护官河两岸的烟火气。老宅的梁柱或许依旧斑驳,但屋檐下的日子,已然添了一份稳稳的底气。
《寻找“头条里的城事”》栏目发起全城故事征集——记忆中的老地标、迭代升级的产业园、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或是与这座城“双向奔赴”的闪光瞬间,只要你的故事里有杭州温度,不妨扫描右边二维码,登录杭州新闻客户端,分享你的“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