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
新闻热线:025-84707368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快报

安徽:“清凉经济”背后的“火热”密码

发布日期:2025-08-13 10:39:56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陈娴
分享到:
核心提示:在安徽多地,围绕游客体验感、景区核心竞争力、特色项目开发等展开的思维、商业模式等创新,不仅让“夏日经济”业态不断“破圈”“升级”,更为农文旅深度融合带来新启示。

  原标题:我省多地在乡村建设中做好“水文章”,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

  “清凉经济”背后的“火热”密码

  盛夏时节,主打“清凉”的“夏日经济”格外火爆。在安徽多地,围绕游客体验感、景区核心竞争力、特色项目开发等展开的思维、商业模式等创新,不仅让“夏日经济”业态不断“破圈”“升级”,更为农文旅深度融合带来新启示。

  避暑胜地开启

  “数字化革命”

  “数字化”能为“夏日经济”带来什么?结果超出预料。

  7月31日,位于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的吉福农庄又迎来了忙碌的一天。25摄氏度的气温让游客直呼“凉爽”,农庄主人胡小典却忙得一头是汗。她边在餐厅里来回穿梭招待客人,边用手机点开“鹞落优选”小程序下单采购。

  “鹞落优选”是“云上鹞落坪”平台的一项新功能,它和“鹞落订房”“跟团游/直通车”“鹞落康养”“鹞落探索”等版块一同,搭建起“鹞落坪智慧康养”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打通当地发展“夏日经济”的诸多堵点,为游客带来丰富便捷的消费体验,更将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业态带入一个全新领域。

  最直观的感受来自游客。当天上午,从江苏来的胡先生发现办理入住手续仅需14秒,“去年来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排队登记,一个人要花两三分钟,太耗时间了。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只要在机子上刷一下脸就办好了。”

  从今年5月份上线以来,“鹞落坪智慧康养”管理平台正着手解决困扰鹞落坪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安徽省医疗保障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处处长、鹞落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驰说,鹞落坪村是长三角地区有名的“避暑胜地”,但长期以来“夏日经济”的大头都被外地旅行社挣走了。“以前,村里的农家乐只能提供吃住,生意再火爆,每位游客每天吃住费用也才100元上下,挣得很少。”胡小典道出农家乐业主们昔日的“郁闷”。

  如何将“夏日经济”的“大头”夺回来?关键是自己掌握客源。鹞落坪村成立自家的旅行社,一方面将散客组成团,一方面主动去外地联系客源,再通过“鹞落坪智慧康养”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让鹞落坪村在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如今,我们和周边很多景点实现资源共享,游客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景点,有‘一日游’‘两日游’,组团后再把游客送去景区,这样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消费体验。”张驰说。

  此外,鹞落坪村目前共有180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市场已经饱和,有了平台,剩下的200户村民也多了增收途径。“村里组织他们开辟‘土菜园’,种的菜在平台上销售,直接卖给当地的农家乐。”张驰称。

  从等客上门到主动组团,从只能提供食宿到涉足农文旅全产业链,从各自为政到打造旅游康养联合体,鹞落坪村正在通过“新质生产力”助力“夏日经济”实现腾飞,更具意义的是,数字化革命助力乡村实现全方位“焕新”。

  “平台上线以来,入驻农家乐120家,‘跟团游’发团人数超千人,注册会员超2万人,收入已超过50万元,我们通过整合资源、丰富业态,真正实现了游客、农家乐、景区共享共赢。”张驰说,“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从“一房难求”

  到“入住无忧”

  当“智慧平台”带来的“夏日经济”范式之变在鹞落坪村上演时,大别山腹地的另一处“天然空调城”岳西县石关乡也迎来了避暑旅游高峰。

  “每到暑假,客房就天天爆满,说一房难求一点都不夸张。”石关乡马畈村“清溪行馆”民宿负责人李叶龙说。

  2017年,在温州创业多年的李叶龙回到马畈村,花5年时间打造了“清溪行馆”特色民宿。民宿开业后,不仅凭独特的艺术设计及民宿经营理念入选全国甲级民宿,也为当地农家乐的发展带来变革。

  马畈村一直保留着原生态的乡村风味,十多年前就已成为周边游客避暑目的地之一。而在“清溪行馆”落地前,村里只有两三家农家乐,“一房难求”之下,很多游客将抱怨的电话打到了乡政府。

  一边是夏季蜂拥而来的游客,一边是村里捉襟见肘的接待能力,这种供需失衡的尴尬持续了数年。随着近年来石关乡大力发展规模种植高山茭白,村民致富后纷纷盖起楼房,当地的“夏日经济”终于挣脱束缚,迎来大展拳脚的机遇。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家虽然盖了两三层小楼,但平时都是老人们住,闲置房屋很多,这恰恰为发展民宿产业提供大量房源。”石关乡党委书记王业节说。

  石关乡在马畈村先行试点,将村里闲置民房进行分类,对有房无资金无劳力者,由财政资金投入建设,开发出7套“一宅两院”民宿,在其示范引领下,再尝试更多开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村合作社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村集体以土地入股,通过银行融资进行项目建设,村集体靠土地分红,参与村民的收益则包括房租和分红。

  “‘一宅两院’是指一户民宅两个‘院落’。”马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伟解释,一楼村民自家居住,二楼及以上改造为民宿,并增建如院落一般的观景平台,一户民宅,两个院落,村民和游客互不干扰。

  刘金梅是马畈村中屋组村民。去年,她将家里二、三层楼共计10间空房拿出来参与了“一宅两院”二期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下半年即可营业,“我们和村合作社签了20年合同,租金每年按15块钱一平方米算,我家总共有700平方米,一年租金有1万多块钱。另外,分红按入住率计算,入住率达到20%以上,按营业收入的20%分红,入住率超过40%的话,就不拿租金,只拿分红,因为分红要多得多。”

  在王业节看来,解决了“住”的难题,石关乡的“夏日经济”将迎来全新发展格局:目前“一宅两院”模式在马畈村、石关村和东冲村推广,全部建成后总房间数76间、床位122张。接下来,乡里还将建更多的精品民宿,积极推动“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将“凉资源”更大限度转变为“热产业”。

  治“浊”为“清”

  引爆“漂流热潮”

  徐承云是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22年,他和人合伙在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开发“洋滩河漂流”项目,于2023年“五一”正式运营,引得游人蜂拥而至。

  但是,游客们漂完了,却“骂开了”。原来,洋滩河以山间来水为主,水量不大,并不算理想的漂流地。为了保证水量,徐承云他们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开业后每周歇三天漂四天,尽量将水囤到周末再开漂,另外,我们在漂流终点下方筑坝,将河水抽到岸上明渠里,再抽到漂流起点上方,循环利用。”

  问题来了——流经农田的循环水有一股泥腥味,还很浑浊,“游客们漂一趟下来,白衣服变为黄衣服,由不得就要骂人……那两年天天被人骂,搞得我们也不敢过多宣传。”回忆起当时的窘境,徐承云一脸无奈。

  水是漂流项目的核心生命力,人们亲水,渴望的是洁净的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洋滩河漂流就无法“出圈”。

  2023年,红杨镇利用建设水利抗旱项目的契机,将“缺水”难题纳入,统筹规划,有机结合,进行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探索。

  红杨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斌介绍,“我们在洋滩河汇入青弋江入口处修建了两座提水泵控制机房,同时修建3.8公里专用管道,将青弋江水抽到洋滩河上游的蓄水库,这样既确保了两岸农业生产用水,富余的水量提供给漂流项目,又带活了漂流经济。”

  效果立竿见影。洋滩河水变清了,水量有了保障,流速更快了,两岸景观同步提升,铺了鹅卵石,种了草坪,撒了花籽……“洋滩河漂流”终于迎来了火爆时刻。

  “今年‘五一’就开始卖早鸟票,每天都开园迎客,平时每天有三四百人次,周末差不多1500人次。”徐承云兴奋地说,“从‘五一’到现在,已接待2.8万人次,营收300多万元,最高峰是5月2日,达到2600人次,也是2023年开园以来的最高峰。”

  从“浊”到“清”,激活的又何止是一条河,“我们正在谋划洋滩中心村的建设,为漂流做好配套,游客来了,可以买到漂流用品、吃到美食、住进民宿,吃、住、玩、购一样不落。”李斌说。

  人流带火了夏日经济,也在激活乡村的梦想。

  客流,是做大做强“夏日经济”的根本,也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管是以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巧打“翻身仗”,还是努力提升和丰富游客的体验感,抑或在乡村建设中做好“水文章”,这些创新探索和做法,在点燃“夏日经济”的同时,正在为安徽省农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多启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扫我关注!
已有9条评论,共7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