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乐区域内,孩子们快乐地玩耍;广场上,老人们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环形跑道上,跑者的步伐坚实有力……7月15日,在宿迁经开区黄河街道梨园社区的花桥绿地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每天晚上都来这里跳舞,特别开心。”梨园社区居民高秀英一边跳舞一边笑着说,“自从这里被改造成‘口袋公园’,我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强。”
以前这里是块荒地,杂草丛生。2023年,经过规划和改造,荒地蜕变为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
像花桥绿地这样的城市空间,因规模小巧、选址灵活,像“口袋”一样嵌入城市肌理,被称为“口袋公园”。“十四五”以来,宿迁坚持“一地一策”建设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这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生态化的有力实践。
“‘十四五’以来,我们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了紫薇绿地、商务绿地、花桥绿地、青华中学游园等‘口袋公园’。公园内设置了游步道、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形成全龄友好空间,成为‘家门口的会客厅’。”宿迁经开区建设局市政园林处工作人员吴朝凤说。
近年来,宿迁各地积极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地块、边角地带打造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口袋公园”。这些规模小、距离近的“口袋公园”,不仅有效利用了城市空间,还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乐享园林”项目221个,其中48个入选省级“乐享园林”项目;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2.27%,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71个公园16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实现开放共享。
此外,宿迁“口袋公园”的设计理念也在悄然“迭代”,逐步从单纯的“见缝插绿”转变为深层次的“功能复合”。“全龄乐享”的绿色空间不但好看,而且更加“好用”。
去年建成开放的宿豫区金色威尼斯南侧游园,以“打造家门口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为亮点,不仅有节点花境、慢行步道,还有3930平方米的笼式运动场地、2块羽毛球场地、8块乒乓球场地,成为周边居民的热门“打卡地”。
“我今年70岁了,在这个公园没建成之前,我得跑到别的地方去锻炼身体,很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有公园,天天和一些老朋友在一起打球,幸福感满满。”7月14日晚,正在金色威尼斯小区南侧游园锻炼身体的张先文说。
“为了满足周边居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我们推行‘公园+体育’模式,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打造了多个大型综合性公园。”据宿豫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宿豫区体育场地总面积达208万平方米。
金色威尼斯小区南侧游园是宿迁因地制宜打造景观优美、功能复合绿色空间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宿迁稳步推进“球类运动场地进公园”行动,规划建设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嵌入式球类运动场地,目前全市公园绿地内已建设各类球类运动场地302处。
一条条蜿蜒的绿色步道、一座座敞开怀抱的“口袋公园”,串点成线、由点拓面,持续完善着城市绿地空间体系、编织着“民生幸福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柏艳艳表示,下一步,该局将通过积极探索公园绿地服务新模式,推进公园绿地服务从政府的单一“供给导向”向群众的多元“需求驱动”转型,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记者 孙小明 见习记者 时艺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