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史雅琪)近日,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宿迁全面建成“江苏生态大公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这一战略决策,不仅为宿迁的绿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更在现实中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从城市公园的精致绿景到乡村田野的广袤生机,宿迁将生态理念融入每一寸土地。近年来,宿迁加快推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持续提升生态核心竞争力,不断释放生态红利,让绿色发展成为推动城市更新、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力。
古树名木成为“流量密码”
7月25日,记者走进项王故里景区,只见一株高12米、胸围6米的国槐巍然屹立,这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槐”的“项王手植槐”。相传,其为西楚霸王项羽16岁离家时亲手所植,曾遭遇雷击、洪灾与虫害,却总能在断口处萌发新绿。
景区工作人员蔡宁回忆道:“1998年虫害肆虐时,古槐树冠幅锐减,园林专家张用宪带领团队用了7年时间救治,才让其重焕生机。”
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最新数据显示,宿迁现有城市古树名木59株,其中名木6株。项王故里景区的“项王手植槐”和“项里桐”,树龄有2200余年,是宿迁独特的“绿色瑰宝”。
为守护古树名木更好生长,宿迁对全市古树名木资源开展全面普查,详细记录每一株古树的位置、树种、树龄、管护责任人、生长状况等信息,实行“一树一档”管理。同时,推广使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古树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建立养护档案,“一树一策”精准养护。对濒危古树及时科学救治,采取设置围栏和支撑架、树体防腐修复、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措施,让古树名木枝繁叶茂,焕发勃勃生机。
在宿迁,古树名木成为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在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一株树龄200多年的黄杨树与地下酒窖相伴,衍生出“醉杨守窖”的传说,吸引游客探秘白酒酿造技艺;沭阳县胡家花园树龄400多年的地柏盆景“卧牛望月”,以60余层云片、2400个菱形孔洞的造型,成为非遗传承的“活教材”;骆马湖畔“孤独的树”因网友的摄影作品走红,带动周边民宿、露营基地等收入增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古树名木凭借独特的自然魅力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正成为激活宿迁文旅经济、传承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万物共生绘就生态画卷
夏日清晨,在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观鸟塔上,摄影爱好者张笑的长焦镜头捕捉到震旦鸦雀育雏的珍贵画面。这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全球濒危物种,在宿迁的种群数量已突破2000只。数据显示,全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记录到物种2627种,占江苏省总数的29.71%,其中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过客”变为“常住民”。
观测野生动物,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和迁移模式,还能够评估其生存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灭绝。为此,宿迁建设了三台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并在各县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建设了观测点,将观测点的观测数据接入三台山生物多样性自动观测可视化平台。
截至目前,三台山生物多样性自动观测可视化平台已识别物种263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15种;记录到野生动物各类信息44.5万条,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连续在线观测全覆盖。
在数字的背后,是宿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宿迁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让更多物种在这里拥有了栖息之地。近年来,宿迁突出湖泊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环骆马湖森林生态绿廊建设,让数以万计的红嘴鸥在骆马湖停留,让骆马湖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能量补给站”。
2022年11月,宿迁的“以生境连续性和鸟类丰富度为目标的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入选《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发布的《长江流域十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2022》,是我省首个入选的生态修复经典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之一的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目前已实施7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5206公顷。随着生态持续向好,今年3月,相关部门在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内发现豹猫、野猪的行踪。
生态旅游增进民生福祉
古黄河畔垂柳依依,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繁花似锦,骆马湖碧波荡漾……宿迁正以生态旅游为支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向赋能之路。
宿迁的生态旅游业,始于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修复。近年来,宿迁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程,完成湿地修复2351公顷、河道岸堤整治184公里,清退圩区654公顷,构建起“两湖两河”生态廊道。
依托生态本底,宿迁以“文旅+”为笔,绘就全域旅游新图景。围绕洪泽湖、骆马湖、古黄河等生态资源,宿迁编制完成《宿迁市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醉美湖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等核心品牌,确定了“一廊四组团”生态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在宿迁,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业不仅有效带动了经济发展,还显著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宿城区蔡集镇牛角社区通过实施退塘还湖、水系联通工程,打造“渔业全链条+乡村旅游”复合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带动200户农户从事餐饮民宿业,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泗洪县柳山湖关闭矿山通过生态修复,转型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引入社会资本2000万元发展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业态,成为“点绿成金”的典范……
与此同时,创新的绿色金融,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更持久的动力。宿迁率先探索“绿票”交易机制,将林木收益权拆分为可交易的“生态债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泗洪县马浪湖林场通过“绿票”融资108万元,建设赤松茸种植基地,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此外,朱海碳汇造林试点项目完成全省首例碳汇交易,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新路径。
从千年古树的年轮到湿地候鸟的翩跹,从生态廊道的延伸到文旅经济的繁荣,宿迁正以“绿动未来”的姿态,书写着“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典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