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皖南,阳光炽热如火,霞光绚烂满天,山川景色分外灵动,连生活的滋味也热烈了几分。
从黄山市中心城区东行,约10分钟车程便到了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
雨过天晴的篁墩,微风徐徐,青荷摇碧,满眼清爽绿意,描绘着夏日蓬勃向上的独特美丽。
篁竹无言阅岁华
古往今来,徽州因为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徽州村落恰是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说起徽州村落,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粉墙黛瓦马头墙,首先想到的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黟县西递、宏村。
其实,有一个村落在徽州文化中的地位独树一帜,一直神秘而低调,这就是篁墩。
据《篁墩村志》记载,篁墩在秦时置黟、歙两县不久就建村,至今有近2000年历史,堪称徽州村落的“活化石”。
古时的徽州,是一个由移民而构建的宗族社会,先后经历了西晋时期“永嘉之乱”、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两宋时期“靖康之乱”三次人口大迁徙。
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徽州地处万山环抱之中,地势险要,远离战乱,自然成了中原士族大家南迁的理想之地。
“天马列其前,石壁拥其右,古宫辅其左。大河前绕,重山后镇,居然一隩区也。”雍正三年重刻《程朱阙里志》卷一《地灵志》中描述的篁墩,更是赋予了徽州“理想之地”的隐蔽性和稳定性,成了众多外来士族的始迁地、避难地和集散地。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以前,在迁徙到徽州的士族中,始迁篁墩的有32个姓。另外,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迁居篁墩得以保祖的氏族有10多个姓。
正是独特的地理条件、包容的文化基因、稳定的社会结构,篁墩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等,被学术界称为古时知名的宗族迁徙地。
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不少于39个姓氏在不同时期从篁墩迁出,落户他乡,开枝散叶,瓜瓞绵绵。
坐落在池州东至县的南溪古寨,被人们称为“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有意思的是,当地金氏先人就是为避黄巢起义南迁篁墩,后来辗转迁至东至的。
当然,篁墩被古人津津乐道,首推人杰地灵。因为这里是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地,素有“程朱阙里”之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篁墩,由于区划调整、城乡建设等缘故,古村落风貌受损,程朱阙里祠、朱夫子祖墓、程氏统宗祠等核心文物缺乏系统性修缮,人们念兹在兹的“徽州文化第一村”已形似神失。特别是面对西递、宏村等徽州古村落旅游的风生水起,落寂的篁墩一脸无奈。
洗尽铅华浅淡妆。漫步篁墩村中,近年重修的“程朱阙里坊”,镌刻着当年乾隆御赐的“洛闽溯本”手书。伫立牌坊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往何处去?”,心底涌起苏格拉底的“哲学三问”。
步随流水觅溪源
“徽州文化是传承中华正统文化的典型,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人们对中国灿烂文化的回首,总要把目光投向徽州。”著名徽学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叶显恩教授如此评价。
梳理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不难发现,程朱理学是贯穿徽州文化全要素、全维度、全体系的核心思想。
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古时,程颢、程颐和朱熹等学者,首次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集成为系统化的理学体系。
在山东曲阜大成殿中,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十二哲者之一。清康熙皇帝曾为朱熹撰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以示推崇。
新安郡是徽州的前身。朱熹在大量著述中反复使用“新安朱熹”的署名,道出了他与徽州的血脉之缘和强烈的家乡认同。同样,古时徽州头顶“程朱阙里”的光环,自然成为程朱理学的重要实践地。
在程朱理学的浸润下,徽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推动着徽州文化传承发展。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在歙县徽州古城,朱熹公园内一块巨大的石刻上,朱熹的这一语录分外醒目,映照着“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徽州风采。
一座书院,半部徽州史。坐落在歙县紫阳山下的紫阳书院,是中国第一座纪念朱熹的书院。它以理学思想与科举教育的结合,见证着徽州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当年,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徽州人,左手持《朱熹家训》,右手执算盘,将朱熹的“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思想,转化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商业伦理和处世信条,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并以雄厚财力反哺家乡,修建书院、设立义学、赈灾济困,生动实践着“仁者爱人”的理学思想。
从现代视角看,程朱理学倡导的纲常伦理,固然过于推崇严苛的礼教秩序,但其确立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当时社会结构稳定特别是宗族社会治理起着“压舱石”作用。
近年来,徽州文化作为具有国家标识性意义的区域文化备受关注,徽学研究走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黄山市也把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当下的徽学研究中,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文化的研究态势总体偏弱,与其在徽州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不相称。”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志翔认为:一是对程朱理学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对相关文物遗存投入不大、保护不力,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保护;二是程朱理学的学术研究碎片化,研究成果层级不高、影响不广,文化内涵未能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叙事体系;三是程朱理学的文化内涵与黄山旅游联动不多、融合不深,没有创造出寻根旅游、研学旅游、文创产品等更多新价值形态。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歙县博物馆,陈列着一张泛黄的《紫阳讲堂会约》,“务经明行修,崇尚周程张朱之学……”的字迹依然清晰。这份会约曾规范了无数学子的为学之道,也折射出程朱理学对徽州社会日积月累的塑造。
然而,熟知徽州历史的人时常也有迷惘:古徽州不单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似乎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千百年来,徽州一直以程朱理学为圭臬。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商人地位普遍较低,长期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然而在崇文重教的徽州,竟然崛起了一代徽商。
在歙县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错位而立:一为敦本堂,俗称男祠;一为清懿堂,俗称女祠。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女祠打破了“女人不进祠堂”的循例,为国内罕见。
同为徽州学者的戴震也在《孟子字义疏证》中系统批判程朱理学,提出了“理欲统一”的思想。
凡此种种,看似对立,实则相融。比如,戴震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但通过考据学方法重构其内涵,进而接续孔孟传统。戴震反对理学对人性压抑,以批判推动思想启蒙,其实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突破与发展,反映了徽州文化的多元性与辩证性。
自宋以降,徽州一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典型缩影。徽州既是程朱理学的起源地,也是戴震启蒙思想的萌发地,孕育了晚清维新派先驱邵作舟、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胡适等众多思想家。徽州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揭示了徽州文化薪火相传最核心的根本:每个时代都在前人铺就的道路上前行。
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伯山认为,评价儒家文化在古代江南地区的作用,可以说以朱子之学为代表的理学,是江南地区社会得以保持千百年稳定而未出现剧烈动荡、江南地区文化能够保持整体自我统一而未出现极端分化的坚强思想基础;而“心学”思想和“事功主义”思潮则是给予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力发展以理论支持,提供精神力量。
从历史、哲学、文化等多重维度看,程朱理学中包含的民本思想、仁道思想、“天人一体”生态观、“格物致知”方法论等,对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作为“程朱阙里”,篁墩理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当标杆、作示范。
专注乡村文旅研究的“乡思岛”工作室负责人黄十三认为,中国的乡村不缺少历史,但缺少将历史活化利用、焕发新生的方式,篁墩可打造徽州哲学村——“哲里是篁墩”的文化标识,用新定位激活程朱理学文化基因。采取品牌、设计、场景、故事与共创的方式,让篁墩保留文化根脉、与时代双向奔赴。
黄十三建议,针对黄山市旅游城市特点,篁墩可通过打造“哲里中轴线”项目,串联以程朱三夫子为主题的宗祠、牌坊、古街、广场、公园、陵园、文化长廊、研学基地等,将文化故事全息化融入乡村肌理,打造可知可感的文化品牌和地理标识。另外,设计推出以“寻根”为主题的研学产品及体验场景,举办朱子诗词大会、“篁墩家书”全球征集、“遇见哲里”网红打卡地评选等主题活动,推出“程朱阙里体验游”“跟着朱子游徽州”等游览线路,以当代潮流的方式立体展现哲者故里与徽州文化,实现文化主题的多元延展,完成“哲里”到“这里”的转变。